形态描述
鉴别特征雌蚊触须粗糙无白环。后股节中部有一宽白环,其后紧接着有一大而明显的黑鳞簇。雄蚊阳茎叶片8-12对,其中第3对特别长而宽。幼虫与林氏按蚊近似,两者不易区分。
形态描述
雌蚊中型蚊虫,棕褐或黄褐色,翅长3.7-4.lmm。头:白色顶区较窄,顶鳞稀疏,常分为左右两半;后头鳞片棕褐色,密集;有明显的眶白线;额突不发达,唇基褐色、光裸。触角梗节无鳞;鞭分节1有少数暗鳞。触须粗糙无白环,基部鳞片呈蓬松状。喙一致暗色,约与触须等长,少数标本的比触须略长。胸:前胸前背片褐色,前端鳞簇不发达;后背片光裸。中胸盾片两侧棕褐色,中间部分浅黄或浅灰色,浅色区呈瓶状,正中央有一细的褐色纵线,自前突部伸延至小盾片前区,前突部中央有一淡色竖鳞簇;小盾片中央暗色,后缘有两行排列不规则的刚毛。胸侧棕黄色无鳞,有粉被横带和斑块。前胸侧鬃1-2根;无气门鬃;上腹侧鬃1-2根,上后侧鬃5-6根。翅:翅形较为狭长,前缘脉上仅有一端白斑,分布于V1-V2.1的末端,其余部位一致暗色。V1除端白斑外,也一致暗色;V5分叉处淡色,V5.1有2个白斑,V5.2全部暗色;V6一致暗色或末端有一小白斑。各纵脉末端均无缘缨白斑。足:各足基节淡色,仅内后缘外被覆棕色鳞片。各足股节基部均为淡色;前股基段1/2略为膨大;后股基段1/3腹面淡色,背面棕色,近中部有一宽白环,白环后端连有一黑鳞簇。各足的胫节和跗节均为暗色。腹:腹节棕色无鳞,背板颜色较腹板深。
雄蚊一般形态与雌蚊近似。体色较浅,翅鳞色亦较浅。鞭分节1有1-2片白鳞。
尾器:抱肢基节无鳞,背外侧有较多的刚毛和细毛;亚基刺2-3根,若为2根则内一根粗短,末端钩状,外侧一根细长,末端尖直。小抱器不很发达,背叶为3根重叠的刀状叶片,作阶梯状排列;腹叶上的顶毛与亚顶毛相距较远。阳茎末端叶片9-12对,其中第三对叶片特长而且宽,并且明显弯曲;其余各对叶片均为刚毛状,其长度依次递减。
幼虫活体成熟幼虫呈暗黑色或棕褐色,腹节II-IV背板常有一淡色斑点或横带,在水面停息时,整个虫体常扭曲成“S”状。头:头毛2-3C均不分枝;4-C常在末端分为2-3枝,偶为单枝;5-7-C,特别7-C不很发达,毛端均未达到头前缘,各分18-
22枝;8-9-C通常不分枝,或在末端分为2枝。触角较细;触角毛1-A形小,生于触角基部背面,分3-5枝。胸:胸毛1-P自基部分12-15枝;2-P长羽状,分17-21枝,其最长毛枝的末端常超过8-C毛基,并有发达的杯状毛基;4-M小,常分3-5枝;3-T发育为掌状毛,有淡色叶片17-19片。腹:腹节I一VII背板较小。腹毛1-I为普通毛,1-II-VII均为发达的掌状毛,各毛由21-23个矛形叶片组成,各叶片均有不明显的叶肩和尖锐的叶丝,色素分布均匀。腹毛6-I-II均较发达,6-III分枝较少;6-IV-V常分2-3枝,偶有单枝。腹毛1-X较粗,长为尾鞍的1.5倍;气门梳有齿16-17个,其长短差异不明显,每齿均有长的侧繸。
形态描述
雌蚊中型蚊虫,棕褐或黄褐色,翅长3.7-4.lmm。头:白色顶区较窄,顶鳞稀疏,常分为左右两半;后头鳞片棕褐色,密集;有明显的眶白线;额突不发达,唇基褐色、光裸。触角梗节无鳞;鞭分节1有少数暗鳞。触须粗糙无白环,基部鳞片呈蓬松状。喙一致暗色,约与触须等长,少数标本的比触须略长。胸:前胸前背片褐色,前端鳞簇不发达;后背片光裸。中胸盾片两侧棕褐色,中间部分浅黄或浅灰色,浅色区呈瓶状,正中央有一细的褐色纵线,自前突部伸延至小盾片前区,前突部中央有一淡色竖鳞簇;小盾片中央暗色,后缘有两行排列不规则的刚毛。胸侧棕黄色无鳞,有粉被横带和斑块。前胸侧鬃1-2根;无气门鬃;上腹侧鬃1-2根,上后侧鬃5-6根。翅:翅形较为狭长,前缘脉上仅有一端白斑,分布于V1-V2.1的末端,其余部位一致暗色。V1除端白斑外,也一致暗色;V5分叉处淡色,V5.1有2个白斑,V5.2全部暗色;V6一致暗色或末端有一小白斑。各纵脉末端均无缘缨白斑。足:各足基节淡色,仅内后缘外被覆棕色鳞片。各足股节基部均为淡色;前股基段1/2略为膨大;后股基段1/3腹面淡色,背面棕色,近中部有一宽白环,白环后端连有一黑鳞簇。各足的胫节和跗节均为暗色。腹:腹节棕色无鳞,背板颜色较腹板深。
雄蚊一般形态与雌蚊近似。体色较浅,翅鳞色亦较浅。鞭分节1有1-2片白鳞。
尾器:抱肢基节无鳞,背外侧有较多的刚毛和细毛;亚基刺2-3根,若为2根则内一根粗短,末端钩状,外侧一根细长,末端尖直。小抱器不很发达,背叶为3根重叠的刀状叶片,作阶梯状排列;腹叶上的顶毛与亚顶毛相距较远。阳茎末端叶片9-12对,其中第三对叶片特长而且宽,并且明显弯曲;其余各对叶片均为刚毛状,其长度依次递减。
幼虫活体成熟幼虫呈暗黑色或棕褐色,腹节II-IV背板常有一淡色斑点或横带,在水面停息时,整个虫体常扭曲成“S”状。头:头毛2-3C均不分枝;4-C常在末端分为2-3枝,偶为单枝;5-7-C,特别7-C不很发达,毛端均未达到头前缘,各分18-
22枝;8-9-C通常不分枝,或在末端分为2枝。触角较细;触角毛1-A形小,生于触角基部背面,分3-5枝。胸:胸毛1-P自基部分12-15枝;2-P长羽状,分17-21枝,其最长毛枝的末端常超过8-C毛基,并有发达的杯状毛基;4-M小,常分3-5枝;3-T发育为掌状毛,有淡色叶片17-19片。腹:腹节I一VII背板较小。腹毛1-I为普通毛,1-II-VII均为发达的掌状毛,各毛由21-23个矛形叶片组成,各叶片均有不明显的叶肩和尖锐的叶丝,色素分布均匀。腹毛6-I-II均较发达,6-III分枝较少;6-IV-V常分2-3枝,偶有单枝。腹毛1-X较粗,长为尾鞍的1.5倍;气门梳有齿16-17个,其长短差异不明显,每齿均有长的侧繸。
生物学
生态习性幼虫孳生于水质清凉的小水沟、小池塘、森林内水坑、渗出水等,成蚊以野生动物为吸血对象,偶然在牛棚内捕获,但数量很少。
国内分布
经济意义
医学重要性本种系野生蚊种,无医学重要性。
检视标本总数:12♂♂,14♀♀,111-
检视标本总数:12♂♂,14♀♀,111-
分类讨论
分类讨论本种按蚊与林氏按蚊近似,它们的成蚊后足股节近中部均有一宽白环,触须均无白环,但前者在白环后有一黑鳞簇。两者幼虫无明显区别。
本种曾认作韦氏按蚊(An. wellingtonianus)(上海寄生虫病研究所,1978),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翅前缘脉无亚缘白斑;V4.2、V5.2和V6末端无缘缨白斑;阳茎顶端有一对特别大的叶片;小抱器腹叶有亚顶毛。
本种曾认作韦氏按蚊(An. wellingtonianus)(上海寄生虫病研究所,1978),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翅前缘脉无亚缘白斑;V4.2、V5.2和V6末端无缘缨白斑;阳茎顶端有一对特别大的叶片;小抱器腹叶有亚顶毛。